确喀颂:藏语,全西藏的统称,亦是西藏传统地理的简称,指多卫康三区:“多”为安多
(多麦;Amdo),“卫”为卫藏(前藏、后藏、阿里;Dbus-Gtsang),“康”为康(多堆;Khams)。
岗坚巴:藏语,雪域之子,对藏人的称谓。
几天前,几位结识不久的友人,从成都返回藏东某地的家乡去过洛萨。我问他们,是不是既要过春节也要过洛萨,或者择其一?他们说,民间一直是过洛萨的,但在单位上,春节的气氛更浓郁。他们的家乡是以牧业为主、兼有农业的地区,与安多和康的较多地方不同,在年节这个问题上,并不是非选择春节不可。
这几年,在网络上,藏人之间一直在进行有关年节错位的讨论。其中一个观点是说“甘青的安多、康巴藏区的年节错位是历史环境、地理环境、气候环境造成的,但其中的年庆氛围是纯藏化的”。我曾觉得既然明白年节发生错位,那么就应该逐渐复位,随着讨论的深入和更为广泛的了解,我认为关键并不在于错位与复位,而在于这样的选择是不是强加与自愿。
九十多年前,清川滇边务大臣兼驻藏大臣赵尔丰在康地屠杀藏人僧俗,力行“改土归流”,把改变藏人的民风习俗视为大事,称其为“开通风气”、“改革旧习”,包括强迫藏人子弟学汉话,要求藏人家族采用汉姓,至今康地有不少汉姓藏人,多是那时传下来的。以及改天葬为土葬、兴过春节、中秋节等。而在安多,统治青海四十年的回族军阀马步芳家族亦如法炮制,强迫藏回通婚、改变宗教信仰、普及春节、社火等。
当时是强行改变,而如今的改变则软化得多,似乎是更善于抓住人性的弱点。比如,前两年,藏历洛萨与农历春节巧合于同时,这倒省去了选择的麻烦,反正可以一块儿过。而今年,这两个年节相距一个月,据我所知,甘孜州给春节放假7天,而给洛萨放假3天,这已经有了分别不说,甚至将洛萨的假期提前到春节来过,这样一来,春节一共放假10天,可是等到了洛萨,就没有假期了,因为你已经提前过完了。
如此安排,倒是会给许多乐意有长假的人提供方便,我在达折多的亲戚就愿意用10天到成都好好地耍一耍。至于到了洛萨,因为忙着上班也就没有过节的心情和气氛,这似乎也无关紧要,毕竟许多人,我指的是城镇里的藏人对于洛萨的含义已然淡漠。但如此安排,事实上有一种淡化洛萨的效果。无论是不是有意为之,洛萨势必被消弱,远不如春节更重要。
而另一方面,就像在网络上看见,有年轻的藏人认为春节的某些习俗移植到藏人的生活中并无不妥,如那种一式三份、红底金字的藏文对联,原本就是模仿汉文对联的怪物,不伦不类,而并不只是“形似”这么简单。要知道,所有的丧失,首先都体现在细节上;一个个细节,一点点丧失,最终丧失的就是全部了。
我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。我注意到,今年春节前夕,我收到的拜年短信中,以安多和康的藏人发来的居多,不仅有唱藏歌、跳藏舞的彩信,甚至还有僧侣念诵祝祷经文的短信,固然“氛围纯藏化”,但彼时彼刻,总觉异样。为此王力雄笑说,怎么藏人比汉人还热衷于春节?
据悉,最早被赵尔丰移风易俗的康地巴塘、理塘,这两年来已有许多藏人放弃农历春节,重过藏历洛萨;在安多,则有藏文化底蕴丰厚的尖扎,在今年放弃春节而重拾洛萨。难道这些地区的民众并不在乎年节的复位,可能会对当地农耕产生负面影响吗?或者,事实上,可能并无负面影响,因为生长于本土的民众拥有散发着土地气息的智慧,可以做出与自己所生存的土壤相适应的决定。
2011-3-1,成都
(本文为自由亚洲藏语专题节目,转载请注明。)
Follow Us!